经常看到一些养生帖子,煞费苦心地教大家怎样吃才营养健康。比如刚才看到的,说是“每个人应该每天至少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水果蔬菜,当然是赏心悦目又养身的美食,从营养学的角度,多吃点,一点也没错。要说‘错’,错就错在人是一种千奇百怪的生命体。在错综复杂的芸芸众生面前,无论你的研究数据有多庞大多精准(如果有的话),也很难有一种实验结果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我比较介意其所说的‘每个人’!?
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识过周围一些奇葩老人,一辈子不吃或少吃果蔬依然长命百岁,数十年嗜糖如命依然与糖尿病无缘,一日鸡蛋数枚(连蛋黄哦),肥肉半斤从不知‘三高’为何物。。。 不是想以偏概全,而是觉得即使在严谨的科学实验面前,人体的复杂性有时候也是让你无法想象的!
比如,家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在中医学里应该是很典型的某个类型的体质。总的来说,健康状况一直不错,但年轻时起就基本不食水果,也少进食蔬菜。淀粉类食物(包括主食和零食)和奶制品是他的最爱,而且尤喜热食忌凉食。如此饮食习惯坚持了近半个世纪,虽然高龄后稍有轻微三高,但并无大碍,如今八十有五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行动自如。…… 家父是那种非常崇尚顺乎自然的性情, 他常说, 无论吃什么, 要让他感觉舒服才行!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和父亲同龄,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叫营养膳食,乐天派性格,看上去有些精瘦,但身体比家父还好,至今既无三高,也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走起路来不说健步如飞,也可以说是大步流星了。可他家后辈说,老人的餐桌上什么都可以没有,红烧肉每餐必不可少,尤其要偏肥肉的,就现在每餐还可以吃掉大半碗。
其实,医学也好,营养学也罢,只要你面对的是人体,“因人而异”这四个字总是不能撇开的。人与人之间有体质的差异,不可能千人一方,这是其一;就某个单个的个体来说,在其生命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调控能力,这是其二。
就如前述老人者,他或许就在多年养成的饮食习惯中,诱导出了一套适合于自身的代谢酶体系或代谢过程。长期的慢性刺激,使其发挥出了体内的调控力,能够顺利处理或转化进入体内的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并且达到或者建立了某种平衡状态。所以,他才能优哉游哉,不亦乐乎啊!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这时,你硬要按你所谓的千篇一律的科学膳食改变他的饮食习惯,把他本已建立的平衡态打破。就算计算精准,步步为营,新的模式能否建立起来,可能又得‘因人而异了吧。
都说现在生活好了,科学也发展了,人们想着法子如何吃得好,吃得营养。据说有些家庭主妇们还对照书本,严格按比例称量原料,配置营养餐,等等。。。真乃用心良苦噢。
虽然无可厚非,但应该想到的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是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否则,纵有千辛万苦,得不偿失也不一定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