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中国汽车记者、专家汇聚平台
深蓝汽车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
通过“深蓝汽车”公众微信号
回复您的汽车新闻爆料投诉信息
将有机会让你的爆料送达中国8000名记者!
在这里,让我们与中国汽车记者一起报道!
欢迎来稿或提供线索
手机:13666224303 QQ:16717785
工信部于今日公布了第28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值得注意的是,共有13家车企被工信部直接取消了乘用车生产资质,这其中便包括了多年前风光无限的双环汽车。
公告显示,包括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均“榜上有名”,工信部表示,将撤销这些企业乘用车生产资质,同时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生产乘用车产品。
2012年7月,工信部曾下发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2013年又发布了《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共涉及48家车企,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
根据工信部要求,两年内将不受理被公示企业的新产品申报。公示期满后,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
如今,第一批名单的公示期已过,包括吉林通田汽车在内的14家“僵尸车企”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已正式退市,不再拥有车辆生产资质。
双环汽车成立于1988年4月,其生产的S-RV、SCEO等车型因模仿痕迹强烈被中国消费者所熟知。腾讯汽车注意到,双环汽车官网在2013年时便已停止更新,其售后服务热线也无法接通。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
老实说,除中国外,你很难见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里会有双环这样汽车厂商的存在,它是家存在感不强的小企业,却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常享受“小公司”独有的滋润与安逸。抄袭、竞争、口碑、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
这些对大型车企来说条条要命的“高压线”似乎并不是双环关注的重点,遵循另类造车思路的双环最终成就了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一朵奇葩,有关它的故事,咱们从头开始聊。
1988-2003年
名不见经传 沉寂的十五年光阴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当时的中国大地洋溢着开放交流、互通有无的风潮,国人初尝来自市场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这种大环境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却也让一批原本“不愁吃穿”的军队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国内许多专注某类车生产的企业类似,双环成立之初同样有着浓厚的军队色彩。1988年4月,一个名叫赵志刚的退伍军人在河北石家庄开设了一家汽车修配厂,主要负责各种军队车辆的维修养护及改装工作。从名义上说,这家汽车修配厂是赵志刚个人成立的“私企”,但实际上当时这家小企业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420工厂,是具有军队背景的民营企业。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军工背景,这家工厂在整车生产的条件上相对其他企业有着不小的优势,依靠军队提供的“北京吉普212”样车及技术材料,修配厂顺利成章的从“维修、改装”向军车生产方向过度,当时工厂的主要工作便是仿照吉普212生产各类轻型越野车。
虽说是从事整车生产业务,但实际上这家工厂的生产设备基础薄弱,技术也十分落后。车间里没有像样的冲压设备,就依靠工人手工敲打出车身,机械结构方面更是只能照猫画虎,通过测绘等方式摸索着进行生产。因此当时仿照吉普212生产的越野车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故障率非常高。
不过即便如此,这款车依旧给工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在汽车产品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这款质量并不过关的产品居然轻轻松松的就成了“抢手货”,很多批次的车甚至还没下线便被预定一空,不少产品生产出来后即使不经过检测也能顺利投入市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向阳汽车制造厂幸运的度过了自己的起步阶段。
产品销售一空的同时还带来了近乎夸张的原始资本积累,大量相对先进的生产设备替代了此前陈旧落后的生产工具,隶属于7420工厂的小企业也由此迅速成长为一家颇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厂商。
这种情况从1988年一直延续到了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国家对汽车行业政策的松动,大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外汽车厂商纷纷涌入国内,原本平静的中国汽车市场霎时骤变。海外成熟的汽车产品将国内一大批老牌汽车制造厂挤压破产,国内汽车市场真正有了“竞争”的概念。
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就质量堪忧的产品很快便不再受市场欢迎,向阳汽车制造厂的日子也愈发变得艰难起来,原本势头良好的企业规模最终没能做大,双环的“小打小闹”也从这里开始埋下了伏笔。产品不受欢迎,市场也并不认可,身处困境的双环不得不开始寻求改变。
经过一番调研评估后,公司决定在继续生产轻型越野车的同时逐渐向家用轿车方面转移,当时的想法是与地处河北省邢台市的长征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一款名为“长征牌”的轿车产品,并计划投向河北省出租市场。
思路不错,产品也的确在几个月后顺利下线,然而市场反馈却让人大失所望。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设备条件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长征牌出租车存在许多质量问题,一台车开不了多久便要进行大修。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长征出租车在群众中的口碑其实并不好,当地出租车司机习惯性的称之为“烂车”。
除去这款口碑并不好的长征牌出租车,那个时期的双环还曾与多家地处河北的中小汽车厂商合作开发过不少车型,只是由于外形、做工、质量等等原因,这些车最终都没能真正大规模量产,或是没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便不幸夭折,双环在国内汽车市场也一直是家存在感不强的边缘企业。
时间来到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市场格局进一步变化,众多海外优秀车型蜂拥进入国内,本就竞争力不强的国内汽车制造厂变得更加岌岌可危,双环汽车更是落到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地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总经理赵志刚提出在越野车及SUV领域进行尝试,力争有所突破。之所以提出这个设想,很大程度上因为赵志刚是军人出身,对二战战场上各种轻型越野车、装甲车非常痴迷,尤其当他行走在意大利、西班牙的大街小巷上,看到路上为数众多的SUV及越野车时,赵志刚便确定了以此为切入点,力求拯救双环汽车的决心。
名为“来福”、“来旺”的越野车及多功能商用车便是在这个思路下诞生的,然而受到品牌影响力、造车工艺及产品口碑的影响,这两款“试水”产品并没能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波澜。虽说初次尝试没能“一炮而红”,双环却还是由此摸到些“门道”。仅仅一年之后,双环就让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2004年-至今
不好当的“小角色” 一家小企业的成长史
2004年初,双环推出了售价区间在9-12万元的家用SUV产品,正是这款名为“来宝”的车型让人们认识到国内原来还有一家名为“双环”的自主品牌车企,名不见经传的双环也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而“来宝”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其实早在“来宝”这个想法刚被提出来的时候,研发团队便决心打造一款集合当时世界上最时尚外形设计元素的车型,并将它锁定在时尚青年、小业主及私企小老板子弟这些“小康人群”身上。最终产品也的确符合双环最初的预期,只不过负责设计外观的团队似乎有点太“偷懒儿”了,双环来宝外观造型与本田CR-V有着很高相似度,乍看简直就是一对儿“双胞胎”。
当时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城市型SUV”的概念,本田CR-V的出现让很多消费者第一次将“越野车”与“SUV”区分开,毫不夸张的说,本田CR-V与丰田RAV4开启了国内SUV市场,而后来这个市场的火爆及竞争惨烈程度恐怕当时谁都难以想象。
正是由于“来得早”,CR-V很快便在国内SUV市场树立了几乎无法撼动的垄断地位,然而当时25万元以上的售价还是让许多想追赶潮流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双环来宝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与CR-V拥有相似外观的来宝在售价方面还不足前者的一半,并且拥有相当丰富的配置。除了可调节方向盘、桃木内饰、真皮座椅、自动空调及ABS之外,部分车型甚至还配备了可视倒车雷达及双喷淋系统。这样的性价比大大刺激了并不成熟的国内汽车市场,许多咬紧牙关想买CR-V的消费者转而开始关注双环来宝。
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奔着来宝酷似CR-V的外观去的,很多车主提车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直奔汽配城换本田的“H”标,后期甚至还有CR-V车主询问本田自己的车能否使用价格更加低廉的来宝配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