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小屏车载导航的没落到大屏导航的兴起,从大屏导航的革新迭代到智能后视镜产品的诞生......车载市场内从来不缺时代的推进者,每一个时期的它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身处其中,有的人被大浪淘沙永远离去,有的人依然坚持不忘初衷,有的人才刚刚开始准备征程......行业中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着、不屈着、努力着追逐自己想要的成功,只是他们总是会忘记停下来反省,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为什么智能后视镜仍然处于良性的产品发展阶段,而同样的车载导航却不能像它这般?带着这个疑惑,今天让我们停下来聊一聊智能后视镜行业发展中那些隐秘沉寂的生态细节,洞悉这个行业内我们想要了解的市场准则。
没有价格战
2014年是属于车载导航的大屏年,那时大屏车载导航刚刚在行业内兴起,普遍出货价超过2000元,零售中也有喊到6、7000的高端价位。之后,随着全体厂家的跟进,价格战就此打响。产能与新品上行后,出货价迅速下滑。不到一年的时间,当大品牌厂家出货还在1500元左右徘徊时,小厂商们的出货价已经跌到1100元以下,当稍显高端的2000价位的大屏车机还没有赚回自己的成本时,928、485事件幕后的产品推手已将整个行业的价位拉低到了一个极限值。
2015年是属于智能后视镜的产品元年,对比车载导航之前因利益无底线勾出的产品价格战,发展时间基本无差的智能后视镜产品并没有在价格上做出妥协。目前,市场上做智能后视镜产品的有200多家厂商,大家一致把产品的价格放在了一个可控的产品点,其中虽也有小厂商的接入,不过从工艺到能效上基本都有适当的等级阶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产品应归于什么样的市场形态。没有了利益的“恶性”牵绕,智能后视镜领域便由基本成型的价格准则搭起了良性的发展基础。
没有恶意营销
价格战的持续升温为大屏车机的恶意营销打下了可行的基础,某些早先进入的厂家开始将价格透明化,并摆向市场,不再管其他后续跟进的厂家的死活。由此为始,行业内的很多厂家也慢慢的从功能以及工艺上的塑造重点,转投为价格上的绝路拼比。有些可能并没有这样的基础,但在市场恶意的无限度折腾中,无奈只能绝路逢生。
因为各种各样的恶意对比、营销催促,车载导航市场由刚开始创新的大屏车机逐渐进入了一个创新放缓的产品阶段。大家都在凭一己之力维系着自己在行业内的生存,谁还会再去认真的做产品?
早先的智能后视镜产品,2013年诞生在一家名为沃可视的公司内,初始并不被市场看好,基本无人问津。2015年,智能后视镜发展为一个被市场认可的车载电子产品,很多人开始转投其中,开始做自己的智能后视镜产品。
如果你一直关注行业内的事情,你会发现智能后视镜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如车载导航那般的恶意营销的事件。智能后视镜的创造者并没有让自己的产品参加过任何行内的展会,而且在九州展、武汉展上各种X镜、XX镜等镜子产品漫天飞,来回仿造的情形下,也只是保持了一贯低调的态度。一直在产品的功能、工艺上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产品差异化鲜明
车载导航的大屏车机内基本相仿了所有的产品功能。高清的屏幕、安卓系统、内存配置、导航模块等基本都是一样,售后服务也都相差不多。你可能会拿智能手机行业来对比这个领域,不过,这里你需要明了一点,至少智能手机上别人都做了相应的系统优化,虽然都是以安卓为基础。
车载导航从外观到功能基本都是一样的产品构造给这个因价格战慌乱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困扰。两者毫不沾边却相辅相成的铺垫构成了车载导航同质化严重、无新意可露、即将没落的最终原因。
不可否认,智能后视镜产品从外观到功能上都有仿造的嫌疑,但之后,都有着一些不同的优化在内。比如轨迹行车记录仪、智能实景导航、创新蓝牙电话、智能一键拍照、雷达测速预警等功能方面的不同优化显示,比如工艺、外观上所使用的材料。目前来看,除了一些小打小闹的小型厂家想要在其中搅局之外,其他做的比较好的大厂家基本都限定在一个合适的产品范围内。
如今,智能后视镜行业有了仙人指路●道镜的3C认证标准,全国联保、两年包换的售后服务政策。加上之前创新研发的智能产品功能,智能后视镜领域似乎也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尺,以此度量着智能后视镜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结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所属的准则,我们不应该因为利益的需求就打乱整个市场的发展轨迹。有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做了些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比无底线的恶性专制要好很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