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讲了这样一个残酷又毫无规律的三体世界。
三体行星围绕三颗恒星运行。当有一颗恒星以引力将行星捕获时,一切都和地球一样美好。这样的情形叫做“恒纪元”。
有时候运气差一点,双日凌空,文明毁于烈焰之中。更糟糕情况是三日凌空或者永夜,星球变得极炎或极寒,生命受到重大打击,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三体人经过千百代发展,终于明白三星系统的运行规律是没有答案的。
这些恶劣的时段也被称作乱纪元。
车内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处于一个乱纪元。
讲真,我一直以为车载智能设备不会那么快到来,因为汽车行车应当首先追求的是稳定、易用和少变化。
但是也许车企们太追求稳定了,也许太在意利润了,以至于忘记了被各类电子产品熏陶多多年的人们对互联网和易用性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仿佛一夜之间,智能硬件就席卷了车载场景的新阵地。各类设备琳琅满目,主打相似或不同的功能,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这是车内智能化的前纪元。各类设备都处于萌芽状态,一些都是新鲜的。
这也是一个乱纪元。一个好的设备可以让驾驶更加安全方便,而不合适的产品,只会让人更加无所适从,成为出行的新障碍。
那该选择什么样的智能设备呢?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排排坐,硬件安放位置的爱与痛
车内空间已经相对狭小,设备如果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只会消耗车主的精力,增大使用成本。
先用图表比较一下功能专一的智能设备。
一个有妨碍的设备,绝对不是爱车的你的最优选。
在设备位置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说,除非对某一功能有着独占性的需求,单一功能的智能设备几乎全面出局。
那么功能全面的那些智能硬件呢?
因为功能的全面性,它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屏幕、更大的体积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备占用空间的问题。
脱颖而出的是 HUD 、汽车智能中控 和 智能后视镜。
高大上却并不见得实用,占据了方向盘前的位置最终却显得有些拥挤。
正如HUD所针对的问题,过多的低头频率可能会使驾驶员一次次改变注意力,给行车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不过,不能低头我们可以抬头呀。
算是HUD不能完美解决使用问题下的折中方案。
或者说,这样的方案会持续很久。
功能性,鸡肋只在一念之间
为什么说HUD不能完美解决使用问题呢?
这就要说到功能性的方面。
HUD的位置、产品特征和自身定位都决定了它不会是一款娱乐产品,那我们就只比较其行车功能好了。
诚然,HUD源于飞行器的技术使其提升驾驶安全的口号令人信服。但也限制了它的最终形态和发展空间。各类HUD产品一再跳票,已经出货的产品遗憾多多就是例证。
首先是功能的缺失。
透明的屏幕特点决定了它难以增添额外的设备和显示细节丰富且清晰的画面。
而行车记录作为国内需求最大的功能,对摄像头位置、屏幕显示的基本要求使其绝无可能出现在HUD设备上,更不用提更多其它功能了。
技术本身不够成熟也导致HUD产品在复杂光源下难以保持较好的显示素质,很多时候并不能给行车带来切实的益处。
正如雷锋网所断言的 :
“HUD重点在显示,如有更好的显示,无边框、大视角、增强现实才是方向。而现在能让司机提高安全的HUD,还没有研发出来。”
智能中控和智能后视镜就好很多,成熟的TFT液晶显示技术让它们在绝大多数环境下拥有不错的显示效果。合理的设计也让OBD、ADAS系统可以方便地接入其中。
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在功能性上无可挑剔了。
智能后视镜的形态也决定了它似乎容不下更大的屏幕。虽然在使用行车功能上已经能适应全部需求了,但面对被大屏惯坏的我们,作为一个车载娱乐系统可能还是不够让人满足。
而智能中控更显得尴尬。
中控的形态使它的扩展性远不如其它设备,行车记录同样缺失。在部分HUD和智能后视镜已经添加了疲劳驾驶的今天,中控连变得智能都相对艰难。中低端车的中控往往不能满足需求,高端车型也不见得好用。每类车的中控又从内到外完全不同,适配难度大、改造成本高和选择余地之低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中控本身的复杂性又让人对齐智能化后的稳定性保持忧虑。)
结果看起来比较明朗了。
虽然仍有不足,智能后视镜在当下乃至可见的未来,
似乎都是汽车智能化不错的选择。
然而我们并不想停下探究的脚步,想试着来继续聊一聊更多方面。
奇怪的后视镜
不得不说,普通的后视镜就是个奇怪的产物。甚至说它是反常的。
汽车内除了它,绝没有第二个十分突出的独立物件。这大概也是当初设计者不得已为之,但就是这不得已为之,让后视镜从奇特成为了必需品,成为了维系行车安全的一道防线,也让奇特成为了习以为常。
作为车内唯一一个独立物件,它也给了智能后视镜一个模块化发展的空间。
而模块化就是方便和可维护性高的保障,这道理不言自明。
如果说模块化是相对于整车而言,那相对于车载智能系统,智能后视镜又是集成化的。
无论是我们一直碎碎念的行车记录,还是OBD车载诊断系统,亦或是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都能轻易地塞进这么小小的一台设备中。
而这些系统未来都可能是车内的标配。
多屏的混沌
至于各类车内智能化解决方案之争,我们或许无法给出适合所有人的答案。
不过在多屏互联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屏幕却显得越来越不够用了。多屏互动不如说是一屏独大。什么设备都想连接到主屏,主屏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果找不到主屏,它就想连接到手机。
手机确实是一个必要的聚合,但没必要聚合一切。我们的屏幕上已经塞满了太多东西,需要多一个屏幕来缓解喷涌而出的信息流的压力。汽车也是如此。
相对于智能后视镜,大屏的中控更适合娱乐系统;而相对于中控,不用低头且功能更完善的后视镜对行车系统的驾驶体验和安全稳定拿捏得恰到好处。
如果说未来“车内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一问题的解有很多个,智能后视镜一定是其中一个优解。
所以我想,那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行车的乐趣就交给智能后视镜吧。
更多